遇事最頂級的思維方式
“
有些問題的答案,
在更高的維度才能找到。
”
劉潤在《底層邏輯》中講過這么一句話:
普通人改變結果,優秀的人改變原因,頂尖高手改變模型。
什么意思呢?我先講幾個故事。
1
有兩個人在河邊溜達,突然發現河里有個孩子在掙扎,于是馬上跳下去把孩子救上來。
剛把這個孩子放下,結果發現河里又漂過來了一個孩子,他們倆趕緊又跳下去救。
結果孩子一個個漂過來,搞得他們筋疲力盡。
這時,其中一位一個猛子扎下去,用力往上游游去。
另一人納悶道:你干嘛去?
對方回道:我要到上游看看,到底是誰在那里不停地往河里丟孩子。
2
美國每年都會把GPD的20%投入到治療各種疾病上,想把自己打造成醫療強國。
挪威每年也是投入自己GDP的20%,但是投入的地方不同。
它在治療上每投入1元錢,就會在上游投入2.5元。
上游的具體措施包括長時間的帶薪產假,更好的兒童福利,高水平的教育資源等等。
結果,挪威的健康水平遙遙領先美國。
3
二戰時期,美國空軍的降落傘合格率是99.9%。
這意味著每一千個跳傘的士兵中,就會有一個喪命。
因此軍方要求廠家必須把合格率提升到100%。
然而不管怎么嚴厲處罰廠家,增派檢測人員,結果都不能達標。
眾人束手無策時,有人想到了這樣一個方法,改變檢測方法。
每次交貨前,隨便挑幾個降落傘,讓廠家負責人親自跳傘檢測。
從此,降落傘的合格率達到100%。
4
著名作家丹·希思提出一個概念叫“上游思維”。
遇到問題不急于應對,而是把眼光投向上游,追根溯源,如此才能根治問題。
然而現實中的我們,大多跟那位疲于施救者或者美國一樣,習慣把精力放在應付不斷出現的問題上,四處滅火。
這是典型的下游思維。
雖能立竿見影,卻不是長久之計,常常會陷入“摁下葫蘆浮起瓢”的窘境。
5
猶太保健集團是當前紐約州最大、最受市民歡迎的醫療保健服務提供者。
其創始人曾在采訪中說起,他們一度頭疼于響應速度緩慢的問題。
因為救護車不能及時到達,很多病人錯過了最佳搶救時機。
為此他們絞盡腦汁想盡各種應對方法,可不管他們怎么加大模擬演練強度、提高應急反應迅度、開車速度,結果總是不如意。
直到一天,有人提出,我們一直埋頭于提高事后應急處理上,這是導致救援速度慢的真正原因嗎?
一語驚醒夢中人。
當他們停下腳步,不斷回溯整個過程,才發現問題的根源其實是救護車離病人的距離太遠。
隨后他們在每一個麥當勞餐廳、消防站,甚至房產中介旁安置一輛救護車,以保證接到電話便能立即到達。
把目光從下游轉到上游,事情頓時有了轉機。
遇到問題“頭痛醫頭,腳痛醫腳”,而不去追尋問題的癥結,結果往往是徒勞無功。
因為當你把焦點放在應付問題上時,眼光就會變得狹隘。
缺乏長期規劃,不會對各個事項進行戰略上的優先級排序,愈忙愈亂。
四處滅火,只會四面失火。
所以,當你忙著從河里撈人時,或許你更應該浮出水面,到上游去看看。
6
美國著名的哲學家、教育家約翰·杜威,在校讀書的時候,班里蚊子特別多,很多同學被叮咬得無心聽課。
放學時老師便吩咐學生自帶工具,準備滅蚊行動。
第二天,同學們帶來了各種工具,蚊子拍、捕蚊網、滅蚊藥等。
而杜威竟然拿著一把鐮刀走進了教室,惹得大家哈哈大笑。
接下來,同學們熱火朝天地忙碌起來,可惱人的是,無論怎么努力,教室里的蚊子還是層出不窮。
這時只見杜威拿著鐮刀走到教室后的一片雜草旁,揮起鐮刀開始割草。
隨著雜草被清除,蚊子也慢慢消失了。
同學們恍然大悟,紛紛鼓掌。
可以打這樣一個比喻:
下游思維,猶如開著水龍頭拖地,不管你怎么奮力,地面還是濕的,只有把水龍頭先關掉,才能徹底清理干凈地面。
抓住事情的根源,問題才會迎刃而解。
著名旅游網站億客行,在發現自己公司客服部每天電話應接不暇時,并沒有急于增派人手。
而是花時間做了大量深度調研,得出大部分客戶來電只是為了索要行程單。
最終他們只是微調了一下系統,咨詢電話就由原來的58%大幅降到15%,為公司節省了將近1億美元的電話費用。
愛因斯坦說過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:
“如果我有1小時來解決問題,我會花55分鐘思考問題,再用5分鐘思考解決方案!
當你遇到一個問題,不要急著動手去做。思考正確之后,你有足夠的時間去寫答案。
7
得到創始人羅振宇說:越是優秀的人,越懂得用上游思維解決問題。
如何養成“上游思維”?兩點建議提供給你:
1. 手腳別走在腦子前
我們在遇到問題,第一反應總是立即著手去解決問題。
其中的原因主要在于:
一、已形成慣性思維,每當問題發生時,行動先于大腦;
二、沒耐心、怕麻煩,而刻意選擇視而不見。
但這種短視行為,會讓你困于下游,疲于應付,永遠處于被動。
比怎么做(how)更重要的是,知道為什么(why)。
豐田公司中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經典故事。
一名員工在車間巡視的時候,看見地上有一滴油。
如果是你,你第一反應是什么?把油擦掉嗎?
他沒有,而是思考為什么會有一滴油呢。
他環顧四周,抬頭一看,油是從頭頂的螺絲滲下來的。
當他把螺絲擰下時,發現里面墊圈老化了。
他也沒有直接更換墊圈了事,而是又思考為什么周圍的墊圈沒有問題。
他把旁邊的墊圈也取下來,對比之后才發現,兩個墊圈出自不同的供應商。
最終,他把這個問題及時反饋到了采購部。
問題不但解決了,還完美地規避了下次同類事情的發生,他也因此升了職。
所以,遇到事情,不要陷于應激行動,而是多問自己幾個為什么。
如作家金惟純所言:所有問題的答案,都在更高的維度才能找到。
2. 扔掉心里那把錘子
《麥肯錫圖表思考法》這本書當中提到一個解決問題的重要原則:不要打地鼠。
解決問題不能像拿著錘子打地鼠一樣,哪里地鼠冒出來就把它打下去。
這樣問題永遠也解決不完,也永遠也無法真正地把問題給解決掉。
只會越解決越多,越解決越麻煩。
企業留不住員工,優秀的管理者,不會一味問責人力資源部門,而會先反思公司的規章制度。
方案被駁回,聰明的員工不是立即著手修改,而是先弄清楚客戶或領導的核心需求。
孩子拖拉懈怠,智慧的家長,不是靠獅子吼、上小鞭子,而會先找出他拖延的原因。
正如梅多斯所說:
在看待問題時,請花多一點兒時間站在一個有利的位置,讓你能夠高屋建瓴、通觀全局,而不要局限于從一開始吸引你的那個具體問題。
放下心里的錘子,擁有全局之眼,才能迅速洞察事物本質,找到問題的關鍵節點。
▽
特別喜歡《上游思維》中這樣一句話:
“上游行動的努力沒有那么轟轟烈烈,卻如靜水深流,擁有讓世界變得持久美好的力量!
真正優秀的人,不僅能埋頭苦干,更懂得抬頭看路。
當你懂得了化被動為主動,用上游的思維去看待問題,一切便事半功倍。
點個贊吧,讓我們一道,逆流而上。
轉載 洞見
發表評論 評論 (4 個評論)